“考据与义理兼具,方法与理论并重”是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历史学科初建之际,林志纯、朱寰等老一辈世界史名家即开始自觉地运用史学理论工具对世界史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理论解释与提升,在关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通论性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颇具历史哲学功力的“比较文明史”学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师世界史与中国史学科的长足进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向的研究阵容初步形成,通过近20年的努力,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历史哲学、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文明史理论、全球史理论、历史文献学理论、中西史学比较等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在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等焦点问题的研究中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准的科研成果,于《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专业史学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论文包括《关于历史事实的概念》、《历史认识过程和方法》、《史学方法的意义和内容》、《关于史学方法论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探索》、《当代中国历史学发展趋势评析》、《卡尔·波普的科学哲学观念与史学方法论的再思考》、《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比较研究的观念》、《历史发展动因论》、《斯大林社会发展五阶段图式探源》、《从对抗走向和谐的人类历史──释读康德的历史观》、《关于中国高校史学理论教学的思考》等等。其中赵轶峰教授的《历史认识的相对性》被《历史研究》编辑部选入《历史研50年论文选》。

进入21世纪以来,史学理论研究所再创学术成果,研究人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托项目等研究项目6项,出版《美国边疆、地域与西部: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史学思想初论》等专著。赵轶峰教授最近在《史学月刊》发表的《历史研究的新实证主义诉求》一文,将西方历史哲学与中国历史研究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实证主义的历史研究范式,在国内史学界引发重大反响。

2004年以后,随着史学理论研究所的成立和史学理论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成功申报,史学理论研究所的研究生人才培养逐步进入快车道。目前已培养出博士7人(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专业2人,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专业5人),在读博士生6人(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硕士生60余人。在读硕士生15人。成为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专业。同时,在本科教学方面,以史学理论研究所研究人员为骨干组成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教学团队,承担了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史学理论课程群” 的建设与教学任务,其中包括本科生文史哲大类平台课“西方思想史”、“史学通论”、“文史哲精要”(文史哲专业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西方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历史文选”、“西方古典著作导读”、“中国历史文化原典导读”。研究生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哲学”、“西方史学思想史”等课程,构建了成熟的历史基础素养加史学理论的课程体系,深受学生好评。史学理论研究所一方面追踪史学理论前沿研究,一方面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服务教学,在本科教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尤多:3门国家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2名“宝钢优秀教师”奖、2名“明德优秀教师”奖、2名“炜然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都出自史学理论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史学理论研究所于2004年5月成立,所长为周巩固教授。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8人,其中教授4人(周巩固、赵轶峰、王晋新、王邵励),副教授3人(董铁松、武少民、马艳辉),讲师1人(谢进东)。8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3位研究人员,分别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取得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向的专业博士学位。

 

 

 

 


            周巩固        教  授    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

            赵轶峰        教    授       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亚洲史学史

            王绍励        教    授      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亚洲史学史

            武少民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

            董铁松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

            马艳辉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

            谢进东        讲    师      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亚洲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