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举办第三期货币史工作坊

时间:2025-06-16

撰稿人:王屾      点击量:

2025年6月14日,以“货币、信用与市场整合”为主题的第三期货币史工作坊在长春召开。本期工作坊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承办,通过腾讯会议同步开设线上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和期刊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帝制后期多元货币(铜钱、纸币、白银、银元等)的形态特征、运作机制和流通演变开展讨论与交流。

开幕式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罗冬阳主持。我校亚洲文明研究院院长赵轶峰教授,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前副院长何平教授,昆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文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员、《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研究员,分别就“货币与帝制农商社会”、“探寻传统中国货币形态本质特征及其功能的可能路径”、“宋明时期的白银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中国古代的富民和均平思想:一个简要梳理”等议题做了主旨发言。

本届工作坊聚焦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史话语体系,以中国为基点、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吸收借鉴国际史学界优秀成果,融合历史学和经济学研究范式,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主题汇报集中考察了宋元明货币转型、明清货币流通和晚清货币困境,研讨涉及多元货币的形态特征、制度渊源、供给规模、流通机制、地理格局、空间整合和主权信用等诸多学界热点议题,揭示出帝制后期货币与金融管理、市场运作、社会活动、财政税收、国家治理之间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研讨会展示了当下中国货币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在理论构建、史料挖掘和方法创新上均有突破,提交论文既有学理分析,又有扎实文献功夫,积极运用经济学概念、术语和分析工具展现货币演化趋势,推动中国货币史研究从制度描述向机制分析,从单一叙事向多元解释的转变,进一步深化对帝制时期中国货币经济的本质认识。会议达成多项学术共识,提出科学开放融通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表述,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闭幕式由赵轶峰教授主持,魏众研究员为青年学者提供极具建设性学术指导,厦门大学林枫教授作为下届主办方代表,向学界发出热情邀请。本次工作坊成功举办,有助于与会师生开阔学术视野、夯实科研能力,推进我校历史学科整体水平与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对构建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