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邀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刘绍刚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松长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来校分别作了“书于竹帛——新发现简牍帛书中战国秦汉的社会生活”“走进岳麓秦简——写在竹简上的秦帝国风采”和“县官之由来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天下观”三场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王彦辉教授主持。
刘绍刚研究员认为,从商代开始,“简”“牍”“帛”成为主要书写载体。简帛中不但有文字、图表、绘画等多种书写形式,其内容也涉及古代典籍、吏治、法治、衣食住行、文教、医术、历法、书信邮传等。这些久已失传的古文献,从古代国家制度和运行情况,到普通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面。
陈松长教授指出,出土文献对研究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岳麓秦简中的《数》记载了古代勾股算题、合分与乘分、体积计算等;岳麓秦简中狱校律、奔警律、兴律、具律等律令,均不见载于其他文献,对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秦代法律、奴隶身份、官府机构运作等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杨振红教授根据里耶秦简秦始皇更名方中的“王室曰县官”“公室曰县官”等记录,认为“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这一理论约在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形成,是分封制下王畿制度与县制结合的产物。秦始皇依照这一理论,将新王朝和帝室取名为“县官”,意为从诸侯国君升格为天子,成为居于县内(王畿)统治天下的官。
三场报告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秦汉简帛的内容、研究价值和如何运用于具体历史研究的方法,与会师生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