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档案馆研究馆员何荣伟和张虹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时间:2019-09-25

撰稿人:      点击量:

2019年9月18日,应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邀请,辽宁省档案馆研究馆员张虹,辽宁省档案馆研究馆员何荣伟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两位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以“清代满文档案释译及书法艺术”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庄声副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明清史、东北区域史和满文文献研究专业的多位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张虹老师以“浅释满文文书档案”为主题,首先介绍了辽宁省档案馆丰富的馆藏满文资料,以及清代以满洲蒙古翻译房、四译馆等机构为代表的涉及满汉翻译的衙署机构及其各自的行政职能。张虹老师还介绍了翻译满文档案应提前阅读的史料与书目,及翻译满文档案时应当遵循的一些规则。张虹老师认为,满文档案的翻译同样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还应当遵循清代公文文书的用语体系与结构要素,与此同时,应当多加阅读同时期的汉文公文文书,体会其中的用语与语气,这有助于满文档案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在如“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固定用法中,应当套用汉文原文的说法,而非逐字对译其释义。对于满文当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应当视其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分析。最后,张虹老师还以满文的“fi”、“me”等词语后缀为例,介绍了满文中的时态现象与翻译技巧。

何荣伟老师以“满文档案与满文书法”为主题,介绍了清代满文书写形式的演变流程,包括从入关前创制的无圈点满文到皇太极时期规范的有圈点满文,再到入关之后的多种形式的满文文体。并在各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满文应用过程中,产生了恭书字(gingguleme arara hergen)、行草字(lasihire hergen)、篆书字(fukjingga hergen等字体,这些字体分别应用于匾额、文献档案及印信中。到了民国时期,在呼伦贝尔等仍使用满文公文文书的地区,出现了行草字体,具有较高艺术性,但对于阅读者来说,需要掌握很高的满文知识才能解读。谈到满文的书写要素,何荣伟老师认为,满文的书写应当遵循三个要素:满文的书写规则,满文字母的比例,以及满文的内容应当做到准确。最后何荣伟老师还介绍了近些年来的几种满文书法的书写流派与书法风格,如以格图肯为代表的锡伯文、满文书法,及蒙古族相关专家的蒙古文式满文书法。会场气氛非常热烈,何荣伟老师在讲座结束之后,还在现场挥毫,展示了满文书法用纸选择的学问及书法落笔的技巧,以及篆书体满文的书写心得,并向在场旁听的同学们赠送了书法作品。

会后,二位老师参与了庄声老师定期为清史专业学生开设的满文档案读书会,同学们由读书会上阅读满文档案文献的实例,向二位老师请教翻译满文文献时遇到的细节问题,以及遇到的一些特殊的公文用语现象,二位老师予以了细致耐心的解答。在场师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收获,对此后的满文研习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