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9日,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成功举办“东亚历史都城和都市研究系列”报告会暨历史地理专题论坛。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吴松弟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伟然教授以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主编、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应邀参加本次论坛并做了学术报告。上下午报告会分别由我校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庄声副教授主持,历史地理专题论坛由历史文化学院韩宾娜教授主持。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杨善玲老师、副院长刘景岚教授及广大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历史文化学院77级校友、美国迈阿密大学终身教授刘文溪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本次会议。
吴松弟教授以《20世纪之交中国城市的巨变及其重大意义》为题,按照时间线索,详细分析先秦迄20世纪之交中国的城市概貌,总结城市在人口、功能、布局、管理机构和制度等方面的变化,指出中国史上曾有两次“城市革命”:第一次在唐宋之际,突破“坊里”限制,实现了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第二次在20世纪之交,突破“城墙”限制,出现专门管理城市的行政机构——“市”,反映了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侯甬坚教授以《系于自然之手和时代之变的城市命运——以古长安(西安)为例》为题,以“城市选址”、“区域——城市关系”、“城市内部布局”、“对城市区位的认识”四个方向为切入点,从自然地理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了古长安的命运。报告讨论了 “政治因素对迁都影响程度的高低”,详细分析唐末迁都的缘由,认为国都东迁是自然环境变化和经济消长综合作用的结果。
张伟然教授以《佛寺与唐代长安的公共空间》为题,首先展示了唐长安城佛寺分布图,指出西城佛寺较东城多,并介绍了佛寺具有赏花、避暑、政治会晤等多种功能;接着引用唐诗、唐传奇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说明唐代寺庙具有“公园”和“博物馆”的作用;最后认为唐代佛寺虽有严格的寺庙制度,但并未切实执行,佛寺事实上为长安城打开了一个非常灵活的空间。
“历史地理专题论坛”环节中,三位教授围绕“历史地理研究”分别进行了发言。张伟然教授探讨了“明清江南的观音香汛空间体系”,认为五代至明清,观音香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吴松弟教授指出历史地理研究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城市发展中商业、手工业并存,不应偏废;研究城市和农村关系时要注重量化,不应以偏概全。侯甬坚教授探讨了“历史地理学视野中的城市”,认为自然地理不应与人文地理割裂,要注重历史资料与地理技术的结合。
本次报告会,三场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现场气氛活跃。报告结束后,三位教授与参会师生围绕历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GIS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参会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