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应我校东亚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的邀请,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外国语文学院院长徐兴庆教授、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张崑将教授、台湾大学文学院蔡振丰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陈恩林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分别为师生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我校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教授主持。
在报告中,徐兴庆教授以《“大日本史”及“水户学”如何解读》为主题,围绕《大日本史》的编纂背景与史观的形成、前后期水户学的连贯性及相异性、徂徕学与水户学的相互关系,以及究竟“中期水户学”存不存在等问题,探讨了水户学对近代日本历史的意义。张崑将教授以《东亚文化中的“求同共异”思考方法刍议》为题,从“‘东亚’是什么”这一问题出发,梳理了从19世纪末至今东亚各国对“东亚”的关心与思考。他指出,在全球话语由“文明冲突”转向“文明对话”的今天,有必要探索东亚诸国对话的新路径和东亚研究的新方法,进而在传统的“求同去异”、“求同存异”、“求同化异”之外,提出了“求同共异”的新方法论。蔡振丰教授的报告以《东亚史学中的形上学:以方以智、崔汉绮为例》为题,他认为,十七世纪初东亚实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革新的开始,而革新的重点则在于“道德实践”“政治实证”与“知识实证”三方面。方以智的形上思维和崔汉绮的“气学”都企图建立一种新的形上学来统摄“道德”“政治”与“知识”之学,其学说吸收了东洋与西洋的各种学识,开辟了东西融合的可能性。陈恩林教授的报告以《〈易〉坤卦汇解》为题,他指出,只有用《易传》解读的《周易》才是经典易学,经《易传》改造后,《周易》成为了中国古代一个成熟的思想体系,其理论核心是阴阳对立。六十四卦中,坤卦有两重性,其一是“顺性”,其二是“逆性”,其中“顺”是主流,若乾坤相合,则“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但坤阴之气若不加管束,就会以阴敌阳,乾坤两伤。
整场报告中,四位学者以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为与会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结束后,四位学者围绕着如何将“求同共异”方法付诸实践、日本哲学中的“化道为术”传统等问题,同与会师生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