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系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李洵、陈连庆、张亮彩、徐喜辰、薛虹、赵矢元等老一辈学者创建并发展起来的传统主干专业。1986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历史系被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单位。2003年,中国史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与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因应学科发展需要,中国史各教研室合并更名为中国史系。2011年,国家调整历史学一级学科,东北师范大学成功申报了世界史、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科调整后,2012年8月,世界史和中国史学科双双获批为国家人事部等部委设定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9月,东北抗联与伪满洲国资料研究中心成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史系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近年来,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暨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

中国史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早在1984 年就举办了“中国古代史助教进修班”,培养了一批著名史学家及史学人才。中国史系教师编写的《先秦史》、《明清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教材在国内长期享有盛名。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史系形成了完备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注重与世界史学科、考古学科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宽阔的学术视野。

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史系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学科方向。中国古代史,贯通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辽金元史、明清史各断代,重点侧重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统合与国家建构”问题的研究,注重东亚整体视野下边疆与内地互动关系的演变是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中国近现代史,以近代中外关系史、近现代东北社会史、伪满洲国史、抗联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探讨近代以来以中日关系演变为核心的东北近现代的社会变迁等问题。东北区域史,侧重于东北民族史、渤海与高句丽史、东北历史地理、满族语言文字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即重视汉籍文献,也重视域外文献的挖掘,并与东北考古相结合,更凸显出自身的地域特色。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主要涉猎历史边疆与民族地理、古都与城市历史地理、区域文化等方面,通过专业与学科交叉与合作,积极开展东北地域文化、文化遗产与历史旅游的相关研究,也成为近年颇具地域特色的新增长点。历史文献学及中国史学史主要集中于中国史学研究、明清史学史、魏晋南北朝史论、东北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方面,注重将中国特色与历史学的普遍理论紧密联系,深入中国传统的概念体系和历史实际,重建本土的历史解释。

近五年来,中国史系教师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月刊》、《读书》等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 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有7项成果获评为教育部、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以及其他横向课题项目30 余项,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关于倭寇与东亚区域秩序、明清时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建构、秦汉时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统合、渤海高句丽移民、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等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近年来,中国史系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关西大学、九州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中国的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研院”等十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学术联系。中国史系的大部分教师先后赴美国、日本等知名学府留学进修,还以学术团队形式定期与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学术交流,相互借鉴,许多学术观点引起海内外学界同仁的极大关注。同时,中国史系依托自身研究特色,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扩大学术影响。先后举办“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建构”、“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建构: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对话”、“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等学术研讨会,获得学界好评,并得到了《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史研究动态》等报纸刊物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反响。
 

                                                                       

       

中国古代史: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唐宋史、元明清史等。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选、考古学概论、中国历史文化原典导读等。本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

中国近现代史: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史、抗日战争史、近现代东北社会史、东北近现代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课程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中国近现代文献导读与检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近代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外交史、台港澳史专题、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等。本专业现有教师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

东北区域史: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民族史、东北地方文献整理、满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与研究等。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课程有中国东北地方史、东北民族史专题、近代东北经济社会史、满文文献导读、高句丽渤海史专题等。本专业现有教师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

历史地理学: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边疆与民族地理、古都与城市历史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图等。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课程有中国历史地理学专题、历史文化地理、城市历史地理等。本专业现有教师2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1人。

历史文献学及中国史学史: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地方古文献、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文献学史等。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史学通论、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古代学术史专题、目录版本学、文字音韵学、校勘辑佚学、中国史学史专题等。本专业共有教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中国古代史

刘晓东、王彦辉、谢乃和、罗冬阳、吴大昕

季爱民、苏力、张利军、齐畅、李媛、马艳辉

刘芮方魏永康、谷丽伟、年旭高婧聪

  中国近现代史

刘景岚、曲晓范、程舒伟、李皓

   东北区域史

刁书仁、费驰、庄声、孙佳

   历史地理学

韩宾娜、王永杰

   历史文献学及中国史学史

李德山、黄云鹤、董铁松、武少民、谢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