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考古专业可追溯至杨公骥教授、薛虹教授等人于1948年对吉林西团山子古遗址的考察发掘。1956年,成立鄂伦春调查小组,对居住在大兴安岭两侧的鄂伦春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考察,并先后发表了田野工作报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设《考古学通论》本科课程。80年代中期重新开设《考古学概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2004年,招收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招收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2012年,成立考古学系。同年,考古学专业成为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考古学系现有专任教师6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有出国留学经历者3人。同时,现有兼职教师5名,外聘教师8名。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委托项目等各类项目共计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0余部,先后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江汉考古》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目前已培养考古学学术型硕士、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共计127人。

 

                                                

 

 

        文物遗产保护与规划:主要依托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重点从事东北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规划研究。本系教师曾参与高句丽遗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渤海遗迹申遗以及我国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的工作,在文化遗产宣传与利用方面获得了行业的认同。

        高句丽渤海考古:主要以高句丽、渤海考古为研究重点。本系教师对东北地区公元2-6世纪墓葬壁画进行过综合研究,同时还对高句丽文化面貌、高句丽王陵和贵族墓葬、高句丽城址、高句丽墓葬壁画、高句丽瓦当等进行过研究,是东北地区高句丽渤海考古研究中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

        夏商周考古:重点关注西周时期考古学研究,利用考古资料解决历史问题。本系教师目前已获立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获得过两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出版一本专著,一本译著;先后在《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江汉考古》等杂志发表高质量系列论文;撰写过考古遗址公园文物影响评估报告。

        战国秦汉考古:主要围绕着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开展研究。研究课题涉及中国南方地区汉文化、东北地区青铜文化、扶余文化、高句丽文化等。本系教师目前已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1项。出版译著1部,参编著作2部,撰写考古报告一部;先后在《考古》、《江汉考古》、《华夏考古》、《边疆考古研究》上发表文章多篇。
 

 

 

  


        专任教师:傅佳欣  孙力楠  张礼艳  余静  王海
        兼职教师:刘奉文  唐小轩  王天雷  敬向红  闫超

        外聘教师(2017-2020):

    王立新,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张微,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王志刚,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王义学,长春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唐音,吉林省博物院,研究馆员

    李新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赵永军,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丛德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